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其中之一,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意义重大、意蕴深远,事关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事关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国际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掌握了更多国际话语权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实现从国际话语到国际话语权转化的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能够产生足够的影响,这就需要一个从“能够说”到“有人听”“有人应”,再到“传得开”的国际传播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舆论舞台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境地,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国力还没有完全转化为话语优势。此外,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持续向中国发动舆论战,如利用争议性话题对我国展开舆论攻势,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造和操纵一些可能对我国造成威胁的舆情事件,从而抹黑我国、扰乱人心,甚至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这迫切要求我们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持之以恒地进行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尤其是通过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全球治理观、正确义利观等理念,不断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话语体系,使我国在国际议题的设置、引领、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国际话语环境中,“西强东弱”的态势仍未改变,一些西方国家仍沉迷于维持“话语霸权”。构建我们自己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有效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和“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战略任务。〔作者分别系皖西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