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八项规定精神
微党课——为什么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
2025-03-25
为什么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这是党中央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安全风险作出的重要部署。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安全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诸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统筹人工智能发展和安全,围绕发展和安全辩证统一关系、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第一,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是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60多年演进,全球人工智能进入新一轮爆发期,以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人工智能作为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也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将对政府管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通过加强监管进行前瞻预防与约束引导,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第二,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人工智能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吸取人类历史上“先发展、后治理”的深刻教训,充分认识和评估人工智能这一颠覆性技术可能存在的难以预料的安全风险,摒弃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粗放增长,通过加强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实现“边发展、边治理”,加强对人工智能战略研究、前瞻预防和约束引导,准确把握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和评估每一项“颠覆性创新”可能存在的漏洞或盲点并及时加以处置,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第三,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是参与和引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攸关全人类命运,各国普遍重视人工智能安全监管。美国制定人工智能安全标准,欧盟制定人工智能安全监管法规,英国举行全球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呼吁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人工智能风险。我国是人工智能大国,不断颁布政策法规和国际立场文件,积极同各主要国家就人工智能安全开展沟通交流、务实合作。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普遍共识,弘扬平等互利、尊重人类权益的价值理念,为各方普遍关切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问题提供了建设性解决思路,为相关国际讨论和规则制定提供了蓝本。我们要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积极作用,加强引领,不断为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反对在人工智能上搞“小院高墙”,促进各方加强技术共享,努力弥合智能鸿沟,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有序安全发展,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清风时评(第二十八期)——居家俭素 无伤清德
2025-03-25
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劝勉,还是“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告诫,有关俭与奢的箴言,沉淀着历史的启迪,凝聚着生存的智慧。许多圣哲先贤不仅以言相告,而且以行示人,留下许多崇俭戒奢的佳话。  唐代名臣韩滉“性持节俭,志在奉公”。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处陋薄,才蔽风雨。一次,见其弟韩洄为他扩建住宅,他“即便撤去之”,厉声说,尚有倾塌破漏之处,修葺一下也就算了,怎敢再改建扩充,以伤父祖之清德。  古人把勤俭视为“清德”。勤俭节约,既彰显君子之风,留下“清德”美誉,也是为政之德、成功之道。1940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国慰劳抗日将士。在重庆,蒋介石请他吃800块银元一席的酒宴,毛泽东则用自己种的菜,外加一只鸡招待。陈嘉庚由此看出国共两党在作风上的巨大差距,并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勤俭节约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追求。与其对立的是奢靡享乐。享乐主义对于人生来说危害甚大。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就纣王做象牙筷子一事的分析和推断发人深省。箕子认为,纣王用的象牙筷子跟泥碗是不配的,一定要使用犀角美玉制作的杯碗。使用象牙筷子、玉制杯碗,必然不肯食用“粗劣”的食物,那就要用杯碗盛上豹胎这类精美高级的食物。后来,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在挥霍无度中,商王朝最终走向灭亡。追求享乐无度的生活必然腐蚀人的灵魂和斗志,使人坠入深渊,而清贫、洁白的生活,则让人涵养性情、宁静致远。  不患不富,患不知节。时至今日,居家俭素,无伤清德,既是精神文明层面的价值追求,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之风是对农业生产、农民劳动成果的敬畏和保护,事关国计民生。从一株禾苗到一碗米饭,从一粒黄豆到一瓶酱油,其间要经历多少道工序,挥洒多少汗水,许多人不一定知道,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却是妇孺皆知的。由此思之,品尝鱼鲜时,应不忘“出没风波里”的艰辛;端着饭碗时,当记得“田家秋作苦”的汗水。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应该从珍惜每一粒粮食做起。  面向未来,14亿多人要过上现代化生活,更要走资源节约、能源低耗这条路。近年来,以资源节约为特点的创新,顺应大众消费趋势,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新形势下,用好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有助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起而行之,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更加充盈,我们的未来将更加美好。(向贤彪)
微党课——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2025-03-25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这是基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路径和重要任务。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谋划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综合效应持续显现,特别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步伐明显加快,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作用明显增强,环境经济政策激励效应明显加大。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生态环保结构性压力依然较大,特别是碳强度下降形势严峻;环境要素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优化配置作用有待加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还不足,依靠经营主体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出来。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科学把握和扎实推进以下重点工作。  第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完善绿色税制。加快完善绿色金融制度标准,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环保监管体系。推广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标准和认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和倡议发起,谋划完善气候投融资长期发展战略,准确界定气候投融资相关范围边界,加强政策衔接协同,推动国内国际标准的协同和互认。  第二,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树立“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理念,推行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加强能源、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粮食全产业链节约减损取得实效,健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完善投放和回收基础设施,提升回收行业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实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  第三,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科学有序发展氢能等新能源,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多能互补、产销协同的分布式能源体系,引导全社会共同承担新能源供给和消纳责任,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第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统计与核算,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和碳足迹、碳标签认证制度。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推动开展配额有偿分配,加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与绿电绿证相关工作衔接,建立自愿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