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八项规定精神
清风时评(第十九期)——崇尚气节 砥砺气节
2025-03-25
宋代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气节才能显露出来,他们的光辉形象会见于史册,传之后世。这句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气节的重视,也表达了对气节的赞美和追求。  气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气节蕴含着立身之本、生命之魄、为政之道。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清正廉洁、顾全大局的于谦;从刚正不阿、秉持汉节的苏武,到不附权贵、铁面无私的包拯;从正气凛然、丹心为国的文天祥,到勇于担当、励精图治的林则徐……无数仁人志士、清官廉吏皆崇尚气节、砥砺气节,名垂千古、受人敬仰。  气节是不畏死、不顾生的奉献。岳飞有一句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岳飞说到做到。他20岁从军,一生戎马倥偬。作为武将,他“不惜死”,身先士卒,治军有方。岳家军威名远扬,就连敌人也惊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不仅如此,岳飞还洁身自好,爱兵如子弟,爱民如父母,不蓄姬妾,不营私财,“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气节是不贪占、不苟取的清廉。在四川眉山的三苏祠内,记载有苏轼的为官之道和气节风骨。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篇文章不仅写景独树一帜,也表达了苏轼为官清廉自守的气节操守。后来,苏轼还在诗中写道:“不贪为我宝,安步当君车。”苏轼宦海沉浮40多年,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这不仅彰显了他的文人风骨,还体现了他为官的气节。  气节还是为民做主、为民造福的本真,是内心笃定、不改方向的忠诚,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担当,是不折不挠、坚定不屈的胆魄……正是有了气节,为官者才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气节是党员干部立身做人、干事创业的根本所在,检验其发自内心的自觉性、刚正不阿的原则性、坚持真理的道义性、九死不悔的献身性。唯有革命气节坚定,党员干部才能不起心动念、不犹豫走偏,真正守得住操守、保持好样子,始终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为官、勤勤恳恳做事。  老红军黄开群因战争造成右眼失明,但他任何时候都分清公私两个字,用权为公、不营私家,留下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气节风骨。1960年春,时任河南省军区供给部部长的他,到军需仓库养鸡厂检查工作,饲养员拿来几个鸡蛋让他捎回去给孩子们吃,他连连摆手拒绝:“让我多吃公家一个鸡蛋,比吃药都难受。”  永葆党员干部的气节操守,靠党性锤炼,也靠实践锻炼。党员干部只有经常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拿党规党纪扫描党性、用先辈精神洗涤灵魂,不断涵养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珍重人格、珍爱声誉、珍惜形象,才能正心明道、怀德自重,真正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桑林峰)
微党课——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有哪些主要要求?
2025-03-25
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有哪些主要要求?《决定》提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这是党中央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稳步提升我国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的重要举措。  海外人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培养用好国内人才,也需要坚持需求导向,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改革开放后,我国有大批留学人员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许多人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高端。把这些优秀人才吸引回来,是解决我国科技领军人才匮乏的现实、快捷、有效的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力度,越来越多的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对推动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为海外人才回国(来华)从事研究开发、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和服务保障,切实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第一,拓展事业平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使用好是关键。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的目的和动力,主要是国内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条件仍有差距。要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为契机,以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研发项目、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学科、国家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留学生创业园等为载体,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事业平台和工作生活条件。要营造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干得好、留得住,产生良好扩散效应。第二,完善服务保障。海外高层次人才是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当今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各国纷纷出台吸引人才的战略和政策,包括调整移民政策、提供丰厚薪金待遇、实行优惠的留学政策、为创业提供税收优惠等。这些年,为改善吸引人才的条件和环境,各地先后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要聚焦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待遇保障、出入便利、子女配偶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对国家急需的顶尖人才实施特殊支持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帮助海外引进人才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第三,加强政治引领。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内容,是集聚爱国奉献各方面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我们党联系服务专家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自关怀和协调联系下,钱学森等一批杰出海外专家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成为新中国工业、教育、科研和国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加强对海外引进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要以思想联系为重点,加强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要关心海外引进人才身心健康,真心关怀、真情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教育培训、国情考察等,增强海外引进人才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
微党课—为什么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2025-03-25
为什么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决定》强调:“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这明确了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的目标任务,对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指挥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包括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在内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清理,优化整合部委和地方人才计划,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应当看到,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相比,我国人才评价体系还存在不适应、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首先,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以正确评价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的需要。人才评价体系对于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保障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如何让广大人才通过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脱颖而出,关系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强调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能够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充分体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体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体现对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价值的尊重。同时,有利于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正向激励作用,促进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把精力放到通过创新创业施展才干、实现价值上,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更好地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其次,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是解决人才评价中突出问题的需要。当前我国人才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新的评价标准还没完全立起来。现有的人才分类标准认可度不够高,对人才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的评价缺乏可量化、成体系、立得住、有说服力的指标支撑。二是旧的评价惯性依然存在。在人才计划评审中,论文、专利、项目、奖项以及已获得的人才“帽子”等指标仍然是主要依据。三是“唯帽子”问题治理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不少单位仍然存在把“帽子”大小作为人才招聘引进、定岗定薪直接依据的现象,导致科研人员竞相去争“帽子”。解决以上问题,亟待明确“破四唯”后怎么“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必须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一要分类构建符合科研活动特点、体现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发挥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按照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等,分类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二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制定新职业、新领域人才评价办法。深化工程教育评价改革,改变“唯论文”倾向,把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作为工程硕博士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加快新兴职业领域人才评价标准开发工作。三要持续开展专项整治,防止人才“帽子”满天飞等问题反弹回潮。巩固深化部委和地方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工作成果,健全人才计划备案管理制度。建立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自查自纠机制,清理各类考核评价条件、指标中涉及“四唯”以及与人才称号、学术头衔直接挂钩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