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八项规定精神
微党课——为什么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2025-03-25
为什么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这对于推动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是稳增长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外部压力、内部困难特别是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调查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为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劳动人口众多,经济结构正在深刻调整,总体面临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人才匮乏的突出矛盾。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因此,必须从全局高度进一步重视就业问题。第二,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是当前需要重点支持的就业群体。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24年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未来10年每年将维持在1000万人以上,总量规模大,就业难度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承载着个人理想和家庭期望,备受社会各方关注,社会影响大。因供需结构性错位,高校毕业生对优质岗位的期待难以完全满足,处理不好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2023年我国农民工规模已达2.98亿人,占就业人口的40%左右,然而农民工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较差、收入偏低,权益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退役军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退役军人就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国有3900多万退役军人,每年还将新增40多万人,退役军人长期在部队服役,知识体系、职业素养与市场就业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特别需要加强针对性就业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这3个重点就业群体,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稳住重点就业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第三,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必须强化举措、精准施策。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以点带面稳定就业大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完善高校、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要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要对退役军人给予更多就业关怀和帮扶,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措施。要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要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决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弊端。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好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更好适应就业方式新变化。要加强劳动市场监管和监察执法,有效治理欠薪欠保、过度加班、违法裁员等乱象。
清风时评(第二十六期)——紧盯关键节点,把严的基调一贯到底
2025-03-25
2025年元旦、春节将至,必须坚守节点,以严的标准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中共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正风肃纪工作的通知》,对节日期间强化正风肃纪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此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七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紧盯关键节点、曝光典型案例,释放了以铁的纪律持续净化节日风气的强烈信号。中央八项规定是铁规矩、硬杠杠,必须一刻不松、寸步不让,零容忍纠治“四风”。近期各地通报的案例表明,在持续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下,仍有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缺失,特权思想严重,漠视纪律、顶风违纪,花样翻新搞“四风”。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92175起,批评教育和处理268573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87997人。这都警示我们,作风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坚定,深刻认识不正之风的严重危害,高度警惕风腐交织的现实风险,毫不松懈抓好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坚决打掉一些人降调变调的错误期待,坚决斩断由风及腐的链条,不断以作风建设新成效赢得群众支持、促进事业发展。紧盯关键节点,把严的基调一贯到底。节点就是考点,越是节假日等重要节点,纠“四风”越是一刻不能放松。即将迎来元旦、春节,人情往来增多,一些党员干部思想防线容易松懈,滋长从众心理、侥幸心理,进而被“糖衣炮弹”击中、被“人情风”吹倒。要坚持严字当头、一严到底,坚持和深化运用节点监督的有效经验做法,拓宽畅通举报渠道,用好大数据手段,打好教育提醒、通报曝光、明察暗访、严查快处等“组合拳”,以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的坚守,推动风气持续向好。要聚焦领导干部、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等关键群体,聚焦作决策、定政策、审批监管等关键环节,对顶风违纪行为严查快处,形成强大震慑,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切实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气象。坚持问题导向,既盯牢节日期间易发多发的老问题,又瞄准隐形变异的新苗头。以铁的纪律持续净化节日风气,要坚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要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对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或福利、违规操办婚宴借机敛财、公车私用等节日顽疾彻查严处,对“快递送礼”、借培训考察等名义公款旅游等隐形变异现象露头就打,大力纠治高档烟酒茶、“豪华年夜饭”、节礼过度包装等现象背后的享乐奢靡问题。要重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查处岁末年初以总结和推进工作为名搞文山会海,随意向基层派任务,多头重复要求报材料、填表格,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加重基层负担问题。坚持风腐同查同治,一体推进整饬作风、惩治腐败。案例表明,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在表现形式、危害程度等方面虽有不同,但同根同源、互为表里,“四风”问题是腐败滋生的温床,腐败催生助长“四风”问题。要以同查破解不正之风隐形变异发现难问题,既深挖不正之风背后的请托办事、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又细查腐败背后的享乐奢靡等作风问题。坚持风腐同查同治,不仅要在“查”上动真格,还要在“治”上见真章,以“同治”铲除风腐问题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对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节日“四风”问题,要加强类案分析,督促发案地方、单位找准症结、整改到位。要把强化纪律教育和弘扬新风正气统筹起来,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把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培树新风正气,同传承节日文化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把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遵规守纪、崇廉拒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鹃)
微党课——怎么理解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
2025-03-25
怎么理解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新时代我们着眼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更好统筹效率和公平,鼓励勤劳致富、多劳多得,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逐步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初步构建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这些让最广大人民不断增加获得感的有效举措,给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动力源,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不少。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二是不同所有制、行业和群体的就业人员之间还存在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数字经济带来的收入极化趋势明显,决定初次分配的市场化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三是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基尼系数仍处高位,再分配制度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不强,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群体间待遇公平性、可持续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四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第三次分配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有限。第三,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需要加快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从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回应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发挥初次分配中市场化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加大对要素市场歧视性做法、垄断行为等的监管力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进一步完善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合理调节和缩小行业、地区、城乡、人员收入分配差距,优化教育、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构建人本导向的再分配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公益慈善等第三次分配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现代慈善组织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四是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将扩大财富增量与调节财富存量相结合,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范资本性所得管理,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行业秩序的监管整治,坚决遏制权钱交易,打击内幕交易、财务造假等获取非法收入行为,形成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