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八项规定精神
微党课——为什么要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
2025-03-25
为什么要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  《决定》提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这是党中央对推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在准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市场规律基础上,从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招商引资是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提升营商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培育经营主体、带动居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通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大量外部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本地局部利益,为争夺投资、项目,违规实施税费、用地等各类优惠,人为制造政策洼地,使招商引资陷入盲目无序竞争,干扰了要素合理流动,降低了资源要素整体配置效率,阻碍了经济循环畅通,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制约了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的有效发挥。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有利于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从根本上铲除地方招商引资乱象生存土壤,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推动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配置,提高各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自觉性;有利于引导各地将招商引资工作重点从拼财税、土地等政策优惠,转移到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来,促进形成规范招商、良性招商新模式,实现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有效防止重复建设,防范产能过剩,营造良好的产业竞争秩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有利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地方财政支出,防止财政资源过度消耗,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高水平良性招商引资新机制,强化对招商引资宏观统筹引导。一是建立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开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立法研究,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纳入法治轨道,有效保障执行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防范不当行政干预。二是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落实,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明确标准规则统一、规划监管统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阶段性目标并动态调整,对地方及行业推进统一市场建设提供指引,切实引导各地树立算大账、全国一盘棋理念,为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三是明确严格禁止招商引资不当行为,不折不扣落实财经纪律,严格禁止各地在招商引资中违规实施财政、税费和用地优惠,惩处突破环境资源制度和政策规定、违规举债招商引资等各类不当招商引资行为。四是构建高水平招商引资新模式,从正面引导出发倡导规范招商、良性招商的工作方向,推动各地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健全地方招商引资决策和评价机制,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大力推进科学、精准、透明、合规招商引资。五是加强招商引资统筹协调和政策指导,强化国家层面对重点产业布局规划引导,引导各地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科学分析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招商引资,切实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六是强化招商引资违法违规和恶性竞争行为监督问责,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重点领域环节开展专项治理,对违反招商引资政策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依规依纪严肃问责,加大负面案例通报力度,发挥警示作用。
党纪学习(第九十五期)|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等行为的处分规定
2025-03-25
违规干预和插手的事项涉及范围较广,《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百四十三条重点对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司法活动、执纪执法活动、公共管理活动等作出规定。  1.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  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通常发生在资金密集、权力集中、审批环节多的领域,以向相关部门及其人员采取暗示、授意、打招呼、批条子、指定、强令等方式进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公平竞争原则,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有五种情形:  (1)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项目承发包、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介机构服务等活动  (2)干预和插手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兼并、破产、产权交易、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产转让、重大项目投资以及其他重大经营活动等事项  (3)干预和插手批办各类行政许可和资金借贷等事项  (4)干预和插手经济纠纷  (5)干预和插手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使用、分配、承包、租赁等事项 2.违规干预和插手司法活动、执纪执法活动,违规干预和插手公共管理活动  违规干预和插手司法活动、执纪执法活动,影响司法活动和执纪执法活动的公正性,甚至使一些违纪违法分子逍遥法外,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破坏党纪国法的权威性。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1)在线索核查、立案、审查调查、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环节为案件当事人请托说情,或者授意、纵容身边工作人员或亲属为案件当事人请托说情  (2)要求办案人员或办案单位负责人私下会见案件当事人或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以及其他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  (3)为了地方利益或者部门利益,以听取汇报、开协调会、发文件等形式,超越职权对案件处理提出倾向性意见或者具体要求  (4)违规为案件当事人或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亲属转递涉案材料  (5)违规为案件当事人或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亲属打探案情、通风报信  公共管理活动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条例》列举了公共财政资金分配、项目立项评审、功勋荣誉表彰奖励等活动,对于此类违规干预和插手的行为,也必须以严明的纪律加以约束。  同时,《条例》还增写对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预和插手行为负有报告和登记义务的受请托人,不按照规定报告或者登记行为的处分规定,明确处分依据,使得对违规干预的治理链条更为完整,推进体系化纠治违规干预插手行为。
党纪学习(第九十四期)|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滥用问责或在问责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行为的处分规定
2025-03-25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滥用问责,或者在问责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造成不良影响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问责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权责对等,依规依纪,实施精准问责,既体现力度、又体现温度,既防止问责不力、又避免问责泛化,真正做到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  有效问责有利于促进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负责守责尽责、践行忠诚干净担当;问责不力、泛化简单化,则会使问责的警示作用打折扣,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践中,有的单位和地方还存在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比如在问责对象上,问下不问上;在问责程序上,求快不求准;在问责处理上,简单粗暴、搞“一刀切”等。还有的在短时间内因同类事由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凑数式”问责;有的随意进行责任认定,对不负有相关职责的干部也进行问责;有的未按干部管理权限履行报批程序即启动问责调查或者作出问责决定等。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与问责条例相衔接,在分则中增加对滥用问责或者在问责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行为的处分规定,有助于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推动问责工作规范化、精准化,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执纪执法工作时,应当严格执行问责条例等规定,既要查清具体事实、分清责任、严肃问责;又要区别情况、体现政策,做到规范精准问责。比如,按照“权责一致、错责相当”的原则,依据纪法规定、岗位职责,精准界定哪些人应负责任、应负什么责任,分清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区分相关责任人任职期间是履职尽责、还是不履职或不正确履职,避免畸轻畸重、尺度不一。对于没有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后果,未达到问责程度的,可给予提醒、批评教育等处理,不能简单以问责代替管理。